近年來,汶上縣聚力提升駐村幫扶工作質效,以片區建設為主軸,以資金整合為抓手,以產業鏈升級為核心,匯聚駐村工作隊和社會各方力量,探索實施“資金集中投入、發展成果共享”幫扶模式,助力特色產業提檔升級,走出一條產業振興的鄉村發展新路徑。
資金活水精 準滴灌 激 活轉型新動能
“過去村里有80多家小作坊,生產生活都擠在一個機器轟鳴的院子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守著‘中國柏子仁第 一村’的招牌,卻賺不到多少真金白銀。”站在汶上縣中都街道朝陽村柏子加工產業園嶄新的廠房前,曾經的作坊主竇澎感慨萬千。這個如今占據全國柏子仁95%市場份額的核心產區,幾年前還深陷低效生產的泥潭,在無序與落后的雙重困境中掙扎。
轉機始于2024年,汶上縣聚焦村級產業發展力量不聚合、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開展駐村幫扶大調研,第 一書記和工作隊深入項目調研后,敏銳意識到,零散的作坊難以突破發展瓶頸,分散的資金難以盤活形成合力。為進一步解決農村產業發展活力不足問題,駐村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資金整合效能,統籌利用省派工作隊幫扶資金300萬元和縣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000萬元,共同投入現代化柏子加工產業園一期、二期工程項目建設。
銀灰色的鋼結構廠房拔地而起,標準化的生產車間取代了低矮的作坊,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成。首批16家小作坊告別了“各自為戰”的歷史,搬進了產業園,開啟了規范化生產的新征程。2025年,省派工作隊再次整合幫扶資金1740萬元,啟動產業園三期廠房及冷庫項目建設,吸引19家加工戶入園發展。
“堅持組團幫片區、示范帶全域思路,在全縣范圍整合幫扶資金,集中打造優勢項目,zui大程度提升回報 率、減少項目風險,讓更多村莊穩定共享幫扶成果。”省派汶上縣工作隊牽頭負責人林源介紹道。汶上縣創新推出“跨鎮確權”模式,打破了鎮域界限,將分散資源協調、整合、利用,zui終實現資金效益zui大化,以柏子仁加工產業園為例,項目產權被定向分配給全縣12個受益村,每年每村可增加收入3萬元。
資金活水的精 準滴灌,不僅解決了“分散作業”的無序問題,還帶來了管理模式的革新。產業園推行采購、工藝、品牌、物流“四統一管理”,統一采購讓原料成本降低12%,標準化工藝讓產品合格率從過去的不足80%躍升至98%,“汶上柏子仁”地理標志成功注冊,統一物流配送讓運輸成本下降25%,廢水排放量銳減80%,柏子仁成品從年產3000噸提升至4000噸。
“整合資金、建設項目、共享收益”的閉環模式,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傳統產業轉型的大門。低效作坊升級為現代化園區,柏子仁這個深植汶上鄉土600多年的傳統產業,掙脫了發展桎梏,迎來了破繭重生的新機遇。
鍛造產業筋骨 融合釋放乘數效應
汶上縣立足組織職能,堅持走延鏈、強鏈、補鏈式發展之路,聚力用全產業鏈思維鍛造產業筋骨,釋放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
在柏子加工產業園,一場鏈式變革正展現出驚人的能量。“過去10天才能完成的加工量,現在只需48小時,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入駐企業負責人李猛指著車間里嶄新的智能化分選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介紹道。智能分選系統能精 準剔除雜質,自動化生產線減少了人工接觸帶來的污染,設備的更新換代讓每一顆柏子仁都經得起標準的檢驗。
效率提升只是基礎,產業鏈延伸才是整體效能躍升的關鍵。汶上縣跳出只做加工的局限,將文化基因注入了柏子仁產業,打造出“加工+文旅+電商”的融合新模式。在柏子仁加工展示館,古色古香的工坊既是柏子仁加工工藝的展示館,也是游客體驗、學生研學的基地。老師傅們現場演示傳統炒制技藝,孩子們在互動區體驗柏子仁文創產品制作,墻上的圖文展板講述著柏子仁產業600多年的加工歷史。依托這份文化底蘊,產業園開發的柏子仁養生茶、文創書簽等產品,成了熱銷的伴手禮。
現代化物流中心的建成,讓產品在48小時內就能直達全國各大市場,物流時效提升40%;質檢實驗室里,技術員們每天對產品進行抽檢,對農殘、水分含量等各項指標嚴格把關,構建起全流程溯源體系;電商培訓基地則定期開課,為村民們開網店、做直播進行培訓,孵化出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
從柏子的采購到加工,從包裝銷售到文化服務,一條“采購、加工、銷售、服務”的完整鏈條已然成形。“以前賣的是原料,現在賣的是品牌、是文化、是服務,價值空間完全不一樣了。這場鏈式突圍,讓傳統產業的筋骨變得更健壯,抗風險能力更強!”汶上縣中都街道黨工委書記、縣商貿物流發展中心黨工委書記井強表示。
撬動全域振興 多點開花共享成果
汶上縣積極實施“黨建引領+資金整合+片區攻堅”幫扶模式,努力讓柏子仁的振興經驗在更多產業、更廣區域復制推廣,形成“一點突破、多點開花”的燎原之勢。
蘆花雞是汶上特產,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以獨特的羽色體形、高營養的肉質蛋品聞名,但過去長期停留在散養散賣的階段,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為了改變這一局面,2024年縣第 一書記和工作隊整合市派第 一書記幫扶資金146萬元,統籌利用社會資本300多萬元,建成了全國zui大的蘆花雞保種育種基地。
“現在可不是簡單養幾只雞那么簡單了!”山東金秋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正國說,從恒溫孵化車間到標準化養殖區,從深加工生產線到電商打包區,一條“保種、養殖、加工、電商”的全產業鏈清晰可見。在產業鏈前端,培育優 質雞苗3000萬只,供應全國20個省份,從源頭保障了品種純正;在中端,8類深加工產品驚艷亮相——特色鹵雞開袋即食,休閑雞肉零食成了年輕人的“追劇搭檔”,蛋制品禮盒走上了節日餐桌,產品附加值提升50%;在后端,電商平臺和直播基地日均發單500件,2025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額突破600萬元。從林下散養的“抓雞體驗”到京東平臺的爆款產品,汶上蘆花雞“飛”出了一條三產融合的新賽道。“以前自己養幾十只,賣不上價,現在跟著基地養,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收購,一年下來能增收2萬元!”李太口村的李修峰算起了賬。
山東金秋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蘆花雞保種育種車間
義橋鎮金水橋社區的鴻天服飾,則演繹了傳統服裝加工業的智能升級。作為汶上縣三大百億元產業之一,服裝加工曾面臨設備老舊、效率不高的瓶頸。2024年,市、縣派第 一書記整合資金194萬元擴建二期廠房,同時撬動社會資本300萬元,將智能裁床和AI質檢系統引入服裝加工產業。“以前10個工人一天裁200件,現在機器4小時就搞定!”車間主任徐春梅指著高速運轉的設備介紹道。
“以前總擔心出門打工沒人照顧家里,現在步行10分鐘就到廠里上班,每月還能賺4000多塊,心里踏實多了!”金水橋村村民房營操作著縫紉機笑呵呵地說道。目前,鴻天服飾年產值已突破30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近300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從柏子仁產業園的機器轟鳴,到蘆花雞“飛”向全國的云端賽道,再到服裝工廠里的幸福笑聲,汶上縣的傳統產業正以嶄新的姿態擁抱未來。這背后是“攥指成拳”的資金整合智慧,是“鏈式思維”的產業升級路徑,更是“片區攻堅”的協同發展格局。
“汶上縣將繼續深入實施以黨建為引領、以資金為紐帶、以鄉村傳統產業為根基、以富民為根本的駐村幫扶模式,堅持片區攻堅、輻射帶動,以幫扶資金為杠桿,撬動鄉村特色產業‘蝶變升級’,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汶上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欽國說道。
來源:濟寧日報
編輯:侯春晶 初審:姬生帥 終審:張明
山東金秋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汶上蘆花雞保種場
中科院吳常信院士工作站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汶上蘆花雞
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汶上蘆花雞
山東省農產品區域企業品牌汶上蘆花雞
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汶上蘆花雞蛋
上一條:聯播快訊|濟寧農產品品牌建設穩居全省“第 一方陣” | 下一條:農產品如何出“爆款”? 這場發布會透露四個關鍵點 |